了解白洋淀早起文明
從世界文明的衍生和發展規律看,大多數早期人類都聚居在大江大河附近。這是因為,河流附近植被茂盛、鳥獸出沒密集,有利于狩獵和采集果實,以便于滿足人類對食物的需求。同時,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開始從事農作物耕種和牲畜馴化,無疑都需要充足的水資源來保障。
白洋淀古稱易水流域,這里不僅承載著輝煌燦爛的燕趙文化,同時也是華夏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據河北省考古專家段宏振的研究證實,早在距今8000到10000年前,易水流域的古河道就已基本發育完成,湖沼洼地星羅棋布,在此棲息的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木本植物有櫟、榛、胡桃、臭椿等;草本植物有藜、蒿、菊科等;水生植物有莎草科、香蒲、眼子草、慈姑、狐尾藻、環紋藻、雙星藻等;嚙齒類動物有狼、鹿、獐、狍、水牛等;水生動物有各種魚類及鱉類等。正是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滿足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白洋淀周邊開始出現早期人類的活動遺跡。
根據考古發現,位于徐水縣境內的南莊頭遺址距今約有一萬年左右的歷史,是中國北方地區存在最早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此外,位于容城縣的上坡遺址和安新縣的梁莊遺址同樣歸屬新石器時期,距今約有8000年左右。通過出土的房屋基址、灰坑、石磨盤、家禽殘骸等證據表明,當時生活在易水流域的先民已經進入了原始的農耕社會,并且開始飼養家禽和研磨谷物。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容城縣上坡遺址中還發現了被灼燒過的沾滿席紋的土塊,由此證明了先民們已經掌握了葦席的編織技藝。
《淮南子》中關于有容氏的記載
大約在5000年前的三皇時期,一個古老的部落有容氏就居住在以今容城縣為中心的易水流域。他們憑借就此地富饒的物產和優越的環境,過著“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見于《莊子》)”的安適生活。由于生活富足的原因,有容氏建立了早期的醫學理論,并非常注重養生,上古傳說中著名的養生專家“容成子”就出自這個部落。據《列仙傳》記載:“容成公,自稱黃帝師。見于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發白更黑,齒落更生。事與老子同,亦云老子師也”。
上古時期,有容氏是與伏羲氏、神農氏并列的十二大氏族之一,曾在易水流域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女媧氏去世后,有容氏一度成為天下氏族的盟主。涿鹿之戰時,天下氏族紛紛爭搶易水流域肥沃的土地資源,有容氏被迫開始遷徙,而后又幾度重返易水。西漢時,“漢封降王有容氏于此,置容城縣(見《容城縣志》)”,即為今容城縣地名的由來。
《山海經》中關于有易氏的記載
大約在4000年前的夏商時期,易水流域的另外一個部落有易氏開始興起,今天的雄縣古稱“易地”既與此有關。有易氏是北方狄族的一支,因輔助商王滅夏而逐漸走向強大,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史稱易國(戰國時徙為中山國)。在對這一時期歷史遺跡的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帶有網紋的陶器,以及餅形紡輪、球形網墜等,說明當時易水流域的漁業資源豐富,漁網已經成為有易氏先民常用的生活工具。
此外,文獻證據表明有易氏是一個善于烹飪美食的民族,被后世奉為“廚師鼻祖”的易牙就出自這個民族。《孟子》曰:“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早在易牙之前的先商時期,易水流域就已經成為一個盛出美食、美女的地方。據《楚辭.天問》記載,“胡終弊于有扈(扈古通易),牧夫牛羊。干協時舞,何以懷之?平肋曼膚,何以肥之”。其內容講的是商王亥常年客居在易水流域,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并在易水地區牧養牛和羊。正是由于易水富饒的物產和適宜的居住環境,引起了商王的垂涎,最終演變為殺戮,使有易氏曾一度受到了商族的沉重打擊。
時光流轉,轉瞬幾千年。雖然有容氏和有易氏兩支先民已大部分遷徙,但毋庸置疑易水豐富的物產資源孕育了我們的早期文明。幾千年后的今天,古易水從上古時期的“其浸淶易”進化為現在的白洋淀,依然延續著水草豐茂的地理特征,并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一片濕地群。先秦的《山海經》里記錄了此地多條草、鳥獸,盛產蒲夷之魚;漢唐地理志中又稱此地“利畜谷,多蒲葦”;北宋龐元英在《文昌雜錄》里記載白洋淀芰荷極望,魚蟹多得瞬可積窖。很多地方,還因盛產某一物種進而演化為地名。如以植物命名的有:蓮花淀、藻苲淀、菱角淀、蒲淀;以動物命名的有:鴣丁淀、鴨淀、鰣鯸淀等;草本植物密集的有:百草洼、百草溝等。
白洋淀素有諺語云:一淀水,一淀銀,一寸蘆葦,一寸金。白洋淀的萬頃碧波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大自然恩賜給雄安人民的一筆財富,值得我們永遠珍惜。